1885年4月13日,直隶总督李鸿章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面试,接受面试的是一位24岁的美国人。通过一名翻译,李鸿章缓缓发问:“你因何要来中国?”
“我是来加入中国海军服役的。”年轻人回答。
“我这里并无职位给你。”
年轻人站起身来说:“我认为您有。我不远万里从美国来到中国,就是要在您正在新建的海军中谋求一个职位。”
看到年轻人没有轻易退缩,李鸿章显得很高兴。
“那么,你想要做什么呢?”
“我想要驾驶最新的鱼雷艇顺长江而下,去攻击法国的封锁舰队。”
当时中法战争刚刚结束,法国舰队还在对中国沿海进行封锁。
听到这个回答,直隶总督依旧保持着他缓慢的语速。
“那么,你能接受每月100两银子(约合150美元)的俸禄吗?”
年轻人犹豫了一下。“那要看是什么情况了。”
展开剩余92%“你将有机会在新舰队的旗舰上服役。”
“太好了!我答应。”
李鸿章对着那双充满喜悦之情的眼睛问:“你多大了?”
“二十四岁,先生。”
“你只是一个孩子。我不能让你进入我的海军,你实在是太年轻了。”
年轻人再一次挺直了六英尺高的身子,他目光闪烁、声音洪亮。
“大人,我是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毕业生,我的知识能够为您年轻的海军效劳。我跨越八千英里前来为中国战斗,我能给您的不是二十四岁的年纪,而是一名海军军官的良好能力。”
海军学员费洛·诺顿·马吉芬(Philo Norton macgiffin)
这番话显然令李鸿章非常震惊,他吃惊于他对长辈说话的语气。但也被这个美国人流露出来的稳健和自信打动了。
稍微犹豫了一下之后,李鸿章说:“那么,你可以去参加一个考试。如果你通过了,我就给你安排一个职位;如果你通不过.......”
总督不再说话。
“谢谢您!”年轻人说:“我会通过考试的,大人!”他信心满满的向李鸿章鞠了个躬。
以上这段对话,来自费洛·诺顿·马吉芬(Philo Norton macgiffin)的回忆,接受李鸿章面试的年轻军官就是他本人。
费洛·诺顿·马吉芬,1860年出生,父亲是一名退役的军官并曾是华盛顿县的众议员。1884年马吉芬毕业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,接受了完整而严格的海军训练,并曾多次跟随军舰远航,到过香港和东南亚,他是一个喜欢挑战,充满活力的人。
1885年,马吉芬在报纸上看到中法两国开战的消息,他认为中国战后一定会新建一支舰队,喜爱冒险的他,决定来中国寻找机会。
马吉芬的出生地华盛顿县,1947年起立有马吉芬的铭牌
马吉芬看到报纸后,曾激动的对自己的哥哥说:“法国和中国爆发了战争。中国正在组建自己的现代化海军,他们需要受过训练的人。我要去中国!”
马吉芬首先拜访了在旧金山的中国领事馆,在那里领到了一本有关中国情况的小册子,这就是他获得的全部文字材料。
接着,他登上了一艘开往中国的轮船,开始自己的冒险之旅。在漫长难熬的航行中,马吉芬在船舱里不断研习中国地图,没过多久他就已经可以徒手画出中国的边界。
在船上,马吉芬还碰到一位在广州生活了二十年的美国商人。这位商人对马吉芬说:“中国需要一些像你这样的人来为他们建设一支海军,防止外国人瓜分他们的国家。中国人是温和而有耐心的,他们并不是好斗的民族。学习他们的语言、尊重他们的人民、然后你就会真正的了解这个国家。”
马吉芬接受了商人的忠告,在还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之前,他就已经打定主意——不做一个只与西方人交流的“中国通”,也不做一个麻木不仁、事不关己的雇佣兵。
船一靠岸,他就造访了美国领事并说明了来意。在美国领事的引荐下,24岁的马吉芬获准和李鸿章面谈一次。
马吉芬最早任职的天津水师学堂
在这次会面两天之后,马吉芬就接受了一次有一大堆题目的考试:包括船艺、炮术、导航、航海天文学、代数、三角函数、二次曲线、曲线作图甚至微积分。
这位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高材生顺利地通过了考试。
随后,天津军械局水师学堂的总办热情欢迎了马吉芬并告诉他,他将被授予“都司”的官衔(相当于上尉),负责教授船艺与炮术。不久,马吉芬将成了一名天津水师学堂的洋教员。
他赢得了这份工作,并且可以指挥一艘中国海军训练舰“威远”号。
初到中国的日子里,他经常被新鲜和兴奋包围。更让他欣喜的是,一名中国裁缝给他带来了一套漂亮精致的中国海军制服。
这套制服的领子和袖口是用“海军蓝”的绒布缝制而成,有银色的镶边和云纹装饰,金灿灿的纽扣上有代表中国海军的龙和锚的图案。
马吉芬加入中国海军时,正是北洋海军热火朝天的建设时代。一切都是新的,人人好像都拥有初生牛犊般的激情。很快,新招募的水兵开始进入水师学堂进行初级训练,马吉芬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10年的海军生涯。
在水师学堂,他主要为中国海军训练军官。这些来自中国北方省份(主要是山东)吃苦耐劳的农民,让马吉芬对中国未来海军充满了期望。
这些人身材高大,虽然他们中大多数人没见过海洋,但却对学习海洋知识富有热情,而且这些水兵忠诚、朴实。
威远号训练舰水兵合影,马吉芬曾担任该舰管带和总教习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高级军官和来自上层阶级的子弟,这些人认为读书当官才是最佳的选择,进入海军只是他们跻身上流社会的捷径。来这里学习的官宦子弟,除了吃喝玩乐之外几乎什么都不会,这让马吉芬感到愤怒但却无能为力。
为了更好的训练中国水兵,同时也因为担心语言不通在战争来临时酿成大祸,更因为马吉芬喜欢接受挑战的个性,他决定开始学习中文,这在外国人中非常罕见。
他请了一个中文教师教自己学习中文,一周学习五天,马吉芬非常努力的想要融入。几个月以后,马吉芬的中国学生们吃惊的发现,他们的美国教员已经能够用中文和他们交流。
不仅如此,“马都司”还能够用中文和商贩们讨价还价、能够不带翻译去参加中国人的宴席,他现在已经与这个他志愿服务的国家越走越近。
马吉芬在给《依阿华州纪事报》写的信中这样描述:“中国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国家。对于这个国家的政府构成和制度我不愿评论,因为我对此了解不多。但就”经商“而言,他们是无以伦比的。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世界上最精明的和最富有的商人,他们的外交也同样精明,他们有自己的外交方式。”
李鸿章
1886年马吉芬因为工作努力与出色,获得加薪。他的军衔也升到了“游击”,相当于美国海军的少校。
李鸿章显然对这位安纳波利斯的毕业生信赖有加,派他负责测绘当时大清属国朝鲜的海岸线。当任务完成后,他将自己的报告呈送李鸿章。不久,马吉芬再次被李鸿章召见。
这次会见中,马吉芬用中文向总督请安,并且恭祝李鸿章“合家如意、太后和大清国吉祥。”
李鸿章惊讶的问:“你学会了讲中文,这是为什么?”
“大人,您派往美国接受教育的幼童,也学会了我们的语言,这对他们来说同样也很困难。我现在是在您的国家为您工作,学会中文是我应该做的事情。”
李鸿章非常高兴,连连说,“你说的很好,你说的很好。”
这次会面不久后,英国为中国建造的两艘军舰“致远”舰、“靖远”舰完工,马吉芬被派往英国伦敦接收新舰。他受命挑选一批水兵随他一起前往伦敦,并在途中训练他们。
他首先剔除了那些不思进取的官宦子弟,这趟旅程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;第二种未能入选的是那些厌恶洋人的人,如果他们害怕洋人,那么去伦敦就不是最佳选择。
马吉芬最后选中的,是那些认为当一名海军能给家乡带来荣誉的人,那些年轻热情、有干劲的人。
在乘船去伦敦的漫长旅程中,马吉芬不仅教会了士兵们要军容整齐,同时还教他们说英语,这可以帮水兵们更适应在伦敦的训练和生活。
这些不懂英语的人从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开始学,“早上好,先生。”“晚上好,女士。”“谢谢你的热情款待。”“不,谢谢”“我是中国人,我不太会说英语。”
马吉芬还训练他们使用银质的刀叉而不是筷子,这些水手一开始很费力,但到了后来他们充满信心的使用这些餐具,并且不再出错。
此外,马吉芬还告诉他们如何乘坐有轨电车和火车,如何使用英国的货币,什么时候应该脱帽致敬,什么时候应该起立、什么时候应该坐下,握手要用力的摇晃,这表示见到对方很高兴。
马吉芬
到了伦敦后,这些年轻的中国海军军官被邀请参加一场宴会。马吉芬感到非常紧张,就像是一位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要去参加第一天的学校生活一样。
然而这些军官们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他们表现的十分得体:文明熟练的握手致意,他们说着简短的英语,他们边聆听边点头,向女士们鞠躬致意。
接收“致远”和“靖远“非常顺利,在回到天津之后,马吉芬来到新建的威海水师学堂任教,他因为在英国的出色表现而受到了李鸿章的褒奖。
马吉芬就这样在中国度过了九年,并且被任命为“镇远”舰帮办管带(副舰长),是管带林泰增的副手。
九年来,他从未能与家人共度圣诞,就在他计划着回国探亲时,中日之间气氛越来越紧张。在威海卫的水师学堂里,充满战前的气氛。
已经获得休假批准的马吉芬,已经收拾好了行李,准备回国和家人团聚。
马吉芬曾任教的威海水师学堂
在他军服上,最上面的一颗纽扣上的图案不是中国龙,而是一只美利坚雄鹰。他让裁缝把这颗纽扣缝在军服领口,是为了时时提醒自己:你是一名来自安纳波利斯的军人。
在得到北洋海军正随时准备打仗的信息后,马吉芬给父亲写了一封信:“中国与日本即将爆发战争,可能我再也见不到你们了。如果我一去不返,请记住,我是为了荣誉而留在中国。”
“将近十年的军旅生活中,我接受了中国这么多的恩惠,如果在此时抛弃他们是极其卑鄙的行为。
我已经被任命为“镇远”舰的指挥官,我的军舰将给日本人造成重大杀伤。我们要么给他们以致命的打击,要么就捐躯成仁。”
“如果我死了,你们不要过于悲伤,这是最有意义的牺牲的方式。我们是正义的,而且不管怎样,我都是为了中国而献身。我不怕牺牲,我指挥着一艘优秀的军舰和一群出色的官兵。”
写完信,他填上地址,把信寄给了正在担任美国驻加拿大霍普港领事的父亲,之后他返身登上了“镇远”舰,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迎接即将来临的中日战争。(上篇完)
下篇:
覆盖黄龙旗下葬的美国军官,墓碑写着“中国战列舰镇远号指挥官”
别说只知道邓世昌,北洋“广乙”华侨舰长也是猛人,进攻日舰1挑3
北洋海军舰炮命中率比日军高,但没有击沉日舰,有这三个原因
北洋军赴俄远东护侨,苏军来借炮攻日军,军官:马上拉走炮弹管够
发布于:天津市